高血压十大用药误区
发布日期:2019-11-27
阅读量:4422

误区一:防控高血压是个人的问题。高血压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但如果家庭和社会不予支持也很难不发生。如果购买的食品都含有很高的钠盐,限盐也就成了空话。被动吸烟和吸烟一样,都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果不戒烟,家属和同事就永远消除不了这个心血管危险因素。

误区二:凭感觉用药。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

误区三:不愿意过早服药。很多40~50岁的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降压药不是抗生素,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升高会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收缩压(高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31%对于大多数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1~3个月),血压仍140/90mmHg,应启动药物治疗。

误区四:降压药伤肾。伤肾的是高血压,而不是降压药。所有的降压药物都有副作用,但降压药的副作用小于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任何一种降压药都可能有个别患者不能耐受,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仅占1%5%,并不是每位患者在用药后都会发生。

误区五:开始不能用好药。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在经济条件许可时,应该优先选择好的降压药。选择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压药。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在同一类降压药中选择长效降压药。

误区六:降压越快越好。血压下降速度太快,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一般患者应经过412周的治疗使血压达标,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

误区七:靠输液治疗高血压。长期坚持规律地口服降压药并综合干预其他危险因素(必要时降糖、降脂、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有的患者认为输液能活血化淤,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其实平常输液对预防血栓是没有作用的。

误区八:血压正常了就停药。高血压和伤风感冒不同,高血压不能自愈,也不能治愈,只能被控制。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擅自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

误区九:过分信任纯天然药降压。第一,天然药同样也有不良反应。第二,大多数纯天然药降压的真正效果尚待研究确定,不要盲目迷信。第三,警惕所谓纯中药。部分不法分子在中药中添加了价格便宜的、近乎被淘汰的西药成分。

误区十:迷信保健品、保健仪器的降压作用。实际上,保健食品、饮品及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降压帽、鞋垫等,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有的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还造成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专栏:科普知识
作者: 烟台市生物医药协会
上一页:抗生素并非万能消炎药
下一页:2019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