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保健注意“四宜”和“六怕”
发布日期:2019-09-06
阅读量:3772

八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防暑降温是我们的养生要点。在这种高温天气中,我们应当做到“四宜”、预防“六怕”:

做到“四宜”:

1、夏季饮食宜清淡,夏季饮食上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简单的饮食,这样才能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主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水果、菌类为主。对肉类要少食、淡食。烹饪以清蒸、水煮为主,减少煎炸,少放油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2、夏季养生宜吃苦。按照中医要求,酸入肝,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甘入脾,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辛入肺,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咸入肾,有泻下、软而苦入心,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最适夏季。

3、夏季解暑宜健脾。夏季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一旦超出了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脾病。脾虚的人可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米仁、莲子、茯苓、藿香、白豆蔻之类,既健脾胃,又祛暑湿。

4、夏季游乐宜清幽。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该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三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当太阳下山之后,可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消除一天的疲劳。

预防“六怕”:

1、喝水最怕快。夏天天气热身体排汗速度加快,身体很容易缺水。大口喝水,且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1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2、眼睛最怕晒。专家提醒,眼睛喜凉怕热,不注意防晒,很容易提前老化,并引发各类眼疾。如果要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外出,最好戴上太阳镜、帽子或打遮阳伞,太阳镜颜色以茶色、淡绿色防紫外线效果最佳;可以多吃点养眼的食物,比如桂圆、山药、胡萝卜、红枣、枸杞等;夏天细菌繁殖快,尽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脸,可减少眼睛疾病。

3、晨练最怕早。夏季空气污染物最多,一般早晨6点前还未完全扩散;此外,日出之前,因为没有光合作用,空气中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健康不利。建议,夏季晨练时间不宜早于6点。

4、家里最怕灰。夏天闷热、湿度大,使得灰尘更容易附着在空气里。如疏于清理,它们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并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为空气中尘螨及霉菌孢子的栖身地。这些脏东西会趁机进入人的皮肤和呼吸系统,进而引发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病。建议夏天应增加清洁的次数,两三天打扫一次。

5、肠胃最怕凉。夏天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所以这个季节少吃太凉的东西,尤其早晨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为了及时给"肠胃"保暖,吃凉拌食物时,不妨加点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杀菌。

6、颈椎最怕吹。颈椎的保护是四季养生中都很重要的事情。夏季天气很热,开空调的几率很大,如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5摄氏度,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如果温度不能自行调节,可以在肩上搭个披肩,晚上洗个热水澡。

1567760197923031559.jpg

专栏:科普知识
作者: 烟台市生物医药协会
上一页:2019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
下一页:冬病夏治”的误区—穴位“三伏贴”